怎么医治过敏最有用的办法竟然是这4种快看看自己合适哪一种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2020-03-20 19:23:17  阅读:161 作者:责任编辑NO。石雅莉0321

审阅者: 曾华松(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)

过敏,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,但有很多治疗缓解的方法。比如,尽可能的避免过敏原、服用药物、使用替代疗法、尝试免疫疗法(即打抗过敏针)。

一、控制过敏症状的药物

有很多药物可以控制过敏症状,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。建议过敏症患者咨询医生或药剂师,找出最对自己最合适的药物。

以下列出了一些最常见的药物。

1、类固醇鼻喷剂

这类药物通常是医生治疗过敏的首选药。类固醇鼻喷剂能减轻鼻腔肿胀,预防并治疗流鼻涕、鼻塞、打喷嚏和瘙痒。

对于过敏症患者来说,即使在没有过敏症状的情况下,也必须定期、经常性、每天使用类固醇。

必须要格外注意使用这类药物也许会出现鼻出血和鼻刺激等副作用。

图片来自:站酷海洛

2、抗组胺药

接触到过敏原时,身体会释放出组胺,人体会产生打喷嚏、瘙痒、流鼻涕和流泪等症状。抗组胺药可阻止这种反应。

抗组胺药是治疗过敏最常见的药物之一,过敏症患者可凭医生处方购买。

这些药物有不同的剂型,包括口服液、丸剂和鼻喷剂,有助于缓解皮疹、荨麻疹、打喷嚏、瘙痒和流鼻涕。

有些药物可能会让人昏昏欲睡,因此如果要开车的话,不要使用这些药物。建议患者提前咨询药剂师,了解哪种药物可以长期服用,并且不会出现此类副作用。

3、减充血剂

另一种常见的过敏治疗方法是减充血剂。这类药物能够减少肿胀,并有助于缓解鼻塞,有鼻喷剂、眼药水、口服液和丸剂,患者可以凭借医生处方购买。

非处方的口服减充血剂只有去氧肾上腺素和伪麻黄碱,但也建议患者向药剂师咨询后购买。

鼻喷剂和眼药水减充血剂一次只能使用几天,经常使用会加重过敏症状。

如果有高血压、心脏病、甲状腺疾病、糖尿病或前列腺疾病,除非医生明确开具此类药物,否则不可服用减充血剂。

多数人不会出现副作用,但在极少数情况下,可能会出现头痛、失眠,并且在服用时易怒。

图片来自:站酷海洛

4、抗过敏针剂

抗过敏针剂也被称为过敏免疫疗法,需要咨询医生后治疗。

注射抗过敏针剂有助于身体适应过敏原,这种方法虽无法治愈过敏症,但过敏症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好转,好转后可能不会再出现过敏反应。

过敏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时,建议每隔几天或几周注射一次抗过敏针剂。

当其他药物无效时,抗过敏针剂是治疗花粉症或宠物过敏的最佳方案。

患者在接受该治疗后,可能会出现注射部位周围发红、肿胀或刺激等副作用。

5、抗过敏药物

这种药物类似无需注射的抗过敏针剂。患者通过片剂服下小剂量的过敏原,放在舌下几分钟后再咽下去。

这种药片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过敏原的耐受性,并改善过敏症状。

这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,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过敏原都能通过这种方法治疗。

医生给患者开一些药片。一开始,患者需要在诊室服用,后期可以自行在家服用。

这类药物的副作用十分轻微,包括口腔发痒和胃部不适。

患者需要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,以防出现严重过敏反应。

自动注射器是装有药物的注射器,可帮助阻止严重的过敏反应,建议随时随身携带。

二、可以联合用药吗?

其中一些药物可以同时使用。例如,抗组胺药和类固醇鼻喷剂常一起使用。

但是,患者需要阅读药品标签上的说明,并经医生或药剂师检查后才可同时用药。

一些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,使副作用更严重。

图片来自:站酷海洛

三、如何减少药物副作用?

遵循以下几种简单的方法能够大大减少副作用。

按照说明书用药。仔细阅读药品标签和说明书,了解何时用药、药量多少、多久服用一次以及能否与食物同服

告诉医生目前正服用的药物。向医生或药剂师说明,目前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,包括补充剂和非处方药

告诉医生药物不良反应。患者如果在以往的药物治疗中,有任何问题或副作用,应及时告知医生。

这将有助于医生决定患者该服用哪些药物

忌酒。如果服用了抗组胺药,不要喝酒,这会导致嗜睡、恶心等副作用

四、不吃药,能治疗过敏吗?

你可能听说过,无需吃药就能缓解过敏症状的一些方法。以下是一些可能对过敏症状有效的治疗方法。

针灸。医生将细小的针头插入皮肤,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中引发过敏反应的部位,可以帮助轻度花粉症患者缓解症状

草药补充剂。目前专家们还不确定,服用蜂花粉、款冬或白毛茛等补充剂,是否有助于预防过敏。

患者试用时要多加注意。一些作为补品的植物是豚草的“远亲”。

因此,如果对豚草过敏,一些补充剂可能会使症状加重。

因此,患者最好在服用前告知医生。

鼻冲洗。向一个鼻孔里灌入盐水,让其从另一个鼻孔里流出来,以此冲洗掉黏液和过敏原。

患者只需准备一个冲洗球或洗鼻壶以及盐溶液。但要确保使用的是蒸馏水、无菌水或沸腾冷却后的自来水,或通过特殊过滤器的洁净水。

*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,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,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,仅供参考。

*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,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